
即便近十年來掀背車款逐漸成為年輕世代的消費新寵,但四門三廂房車一直以來都是國內汽車市場中的主流級距,隨著各式車型的改朝換代,傳統中型房車的尺碼,已有逐漸逼近過往大型房車的水準,更遑論大型房車車長將近4.9米的也大有人在,而既有消費習性的改變,很多人已不再有數大便是美的迷思,加上油價高漲、經濟相對不景氣等務實觀念始然,小型房車的重新崛起勢必牽動當代汽車市場的發展走向,在台灣資深車迷心中佔有一席之地的Honda City,正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即將捲土重來,全新一代國產City將在6月底發表上市,消息一出相信已引起不少潛在消費者的高度興趣,現在馬上就跟小編一塊來看看這款Honda全球戰略新車的各方面表現吧。

在車迷心中應當還留有深刻印象的Honda City車系,過去也曾在國產小型房車市場中擁有亮眼銷售成績,於1996年上市的三代Honda City,儘管隨著代理權易主而短暫離開國產車壇,但為了強化本田品牌在台灣的市場佔有率,去年底台北車展中,Honda便展出了新一代車型,直接預告了City車系即將重回這塊競爭激烈的國產房車市場。

演化至第六代車型的Honda City,與國內曾上市販售的三代版本相比,間隔多年之後模樣也由原本的方正保守變得更為時尚動感,外觀造型可以明顯看出City擁有與其它家族成員相同的設計元素。

與Fit同為Honda在亞太地區的重點戰略車型,不過City在定位上仍維持過往的務實、家庭化取向,但為了提高在同級距對手中的競爭優勢,六代新車在乘坐空間與科技層面上都有更為出色的演出。

預計在六月底正式上市的Honda City,根據目前掌握到的訊息,將提供1.5 VTi與1.5 VTi-S兩款配備等級,動力單元沿用現行Fit的1.5升i-VTEC汽油引擎,不過變速箱則採用新世代G-Design Shift CVT無段變速系統。

延續著Honda近年來的品牌設計語彙,City在外觀細節透露出鮮明的運動化元素,與飛翼式廠徽相連的銳利頭燈組,營造出流線動感的視覺感受。

後視鏡組也藉由多道折線,強化了整體的運動化觀感,不過City並未提供整合式LED轉向指示燈的設計,而是採用傳統設置於葉子板上的呈現方式。

利用豐富的線條轉折,新一代City車身細節給人充滿層次感的印象,在這次的試駕活動中,Honda還提供有搭載Modulo空力套件的運動版本,透過五件式空力套件的加持,視覺感受上也讓原本定位為家庭房車的City,顯得更為年輕、符合新世代消費族群的喜好,而前霧燈的配置將是VTi與VTi-S兩車型之間主要的外觀差異之一。

為了營造出更為鮮明的運動氣息,這代City以一道銳利的車身腰線刻畫,讓側面印象得以延續,不至於顯得單調平淡。

同樣利用銳利線條構成的尾燈組,搭配車側腰線顯得相得益彰,展現出新一代City亟欲強調的動感美學。

尾廂上的City銘牌提供了明確的身份辨識效果。

車頂上的鯊魚鰭天線,同樣給人年輕化、運動化的視覺印象。

透過全車運動化空力套件的妝點,讓原本就已經俐落大方的City更顯得動感出眾,而這次國產新車還將提供白、黑、灰、棕四種車色。

在輪圈搭配上,1.5 VTi車型為15吋鋁圈,輪胎規格則為175/65 R15,這個尺碼並非市面上主流的輪胎規格,個人認為主要還是為了提高整體的油耗表現而採用了踏面較窄的輪胎設定。

儘管Honda並未公佈國產版本的實際車身尺碼,不過若以亞太規格的長寬高為準,新車擁有4440mm×1695mm×1477mm的尺碼設定,軸距則為2600mm,相較於主要的日系競爭對手,City在車長與軸距水準上稍微勝出,而適切的車身大小也符合都會通勤族使用。

對應高階的VTi-S車型,輪圈的等級也來到16吋,輪胎尺碼則為185/55 R16,旋風式雙色鋁圈的搭配更可提升整體的動感形象。

懸吊系統採前麥花臣、後扭力桿的City,結構上雖然較為簡單,不過軟硬適中的設定調校,提供了還不錯的行路舒適度,至於被消費者逐漸重視的主被動安全性方面,國產新車全車系僅提供有整合式ABS煞車系統與前雙氣囊等基本搭配。

排氣量為1.5升的i-VTEC引擎,可為City提供最大120馬力和14.8公斤米扭力峰值,對照國內主要競爭對手Toyota Vios的動力輸出,City在性能表現上可說具有較大的贏面,加上這代新車搭配的CVT無段變速箱,不論動力或油耗經濟上都有相當均衡的演出。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公布的實測歐規油耗成績來看,1.5升引擎換上傳輸效率優異的CVT變速箱之後,市區能保有13.59km/l的油耗水準,高速更達到21.0km/h的境界,平均則有著17.5km/h的出色表現,對於此級實用導向的消費族群來說,更理想的油耗自然也能夠吸引到買家的青睞,減少日常擁車的負擔。

由於City的全球戰略車定位,在六代新車上,原廠透過內裝的質感提升與科技性配備的導入,讓City擁有同級車中更為高級化的呈現,至於用料與組裝品質以小型房車的標準來看,City的確一改過去的平價國民車印象。

進入座艙內,發覺City的駕駛坐姿比預期中來得更高一些,因此駕駛人的行駛視野得以獲得提升,加上優異的人因工程介面設定,在各項控制介面的操作就手度方面均有水準以上的呈現。

簡單但是頗有設計感的三環儀表,除了有藍色氣氛燈提升視覺上的科技感受之外,最右邊的液晶顯示幕,則是可提供更為豐富的行車資訊。

藉由按鈕的操作,駕駛人可以快速地在平均油耗、日期、瞬間油耗等介面中進行瀏覽,黑底白字的顯示方式,亦有著理想的日夜間辨識效果。

在轉速表下方則是能夠顯示目前檔位,若是啟動ECON節能模式,儀表板內也會出現對應的燈號。

與Insight和Civic一樣,透過時速表外圈LED燈號的顏色不同,可以讓駕駛人得知目前的行駛方式是否節能,當油門踩得角度較深,燈號會顯示為藍色,若是和緩的行駛方式,燈號則會變換成代表節能的綠色。

方向機柱上的控制撥桿,則維持傳統的配置,左邊負責了頭燈組與前後霧燈,右方控桿則可控制前雨刷。


多功能方向盤是全車系的標準化配備,不過因應車型等級的不同,多功能控鍵的佈局也有差異。

在1.5 VTi車型上,僅設置了基本的音量與音源切換功能。

到高階VTi-S版本上,則多了中控觸控顯示幕的介面切換功能。

另外右手邊的按鈕則增加了定速巡航系統的控制介面,定速功能在VTi-S車型上便列為了標準配備。

同樣在VTi-S版本上,還多出了可提升駕駛樂趣並模擬七速的換檔撥片,至於VTi車型的變速箱僅有S運動模式,並無M手動模式。

這代City為了提高日常使用的便利性,於VTi-S車型上還附上了藍牙免持通訊系統,以目前現有國產小型房車的科技層次來看,City確實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為了強化City的科技感受,國產版本在VTi-S車型上,配置了一套名為Display Audio觸控式先端通訊音響系統,利用大型觸控螢幕的直覺化操作方式,為駕駛人提供了更出色的日常實用性,這套通訊系統還能夠支援其它APP應用軟體,擴充其使用多元性。

螢幕左方的Home鍵與音量調整均採全觸控方式,以整合度來看有相當不錯的呈現,包括瞬間油耗、平均油耗與可行駛里程等基本行車訊息,都能夠在這套車載資訊平台中進行瀏覽。

比較特別的是包括時鐘、桌布類型、顯示背景顏色都能個別調整設定,提高系統的操作多元性。


越來越多車款上可以看到的藍牙通訊功能,在City上也可以找得到,利用藍牙的高擴充性,讓日常實用娛樂功能更為全面。

完成配對指令之後,就能夠將個人手機或者行動音源播放裝置與系統整合,要播放音樂或者顯示聯絡人資訊等都相當方便。

不論是從中控螢幕上或者方向盤快撥鍵進行操作,都能夠提高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這套系統的另外一個賣點還在於WiFi上網功能並支援APP應用程式等,不過目前原廠表示有些手機版本或者執行程式尚不支援,所以無法完全發揮這套資訊平台的所有功能。

相較之下,Apple的iOS系統就比較能夠和車載主機相通,至於國內亦有不少用戶的Android平台,與系統的連結性還不夠完整,無法完全發揮新一代車載資訊系統的優勢,但試駕過程中包括WiFi連結或者藍牙通訊的基本使用並沒有問題。

先端通訊系統提供有多樣化的音源輸入方式,為使用者帶來更彈性的操作方式。

這套資訊平台與Civic一樣設有iPod/iPhone的高度整合功能,只要透過中控台下方的USB插孔,就能直接播放iPod內的音樂、專輯封面或者自訂播放清單等,加上全繁體中文化的顯示介面,操作上也更為輕鬆直覺。

雖然這塊螢幕面積大小或者解析度都有不錯水準,但實際操作時如果遇到上方光源直射的情況,螢幕的反光也會讓辨識效果降低,因此在螢幕的右上角可以看到日夜間模式的切換鍵,利用螢幕的亮度調整,可增加強光源下的閱讀便利性。

在VTi-S車型上,除了USB連接埠之外,更提供有HMDI輸入接口,至於VTi車型,同樣提供有USB連接座與Aux-in擴充插槽,日常使用上不太會構成困擾。

儀表板左方設置了ECON節能模式以及電動調整後視鏡的操作按鍵,啟動ECON模式之後,油門的反應會變得較為和緩,引擎轉速也不會貿然攀升,以期達到更為節能的油耗表現,至於後視鏡電動收折功能在VTi-S車型上才列為標配。

在後視鏡調整按鍵的下方,則是設置了頭燈照射水平調整與停車偵測雷達的啟閉鍵。

City全車系均提供有單區恆溫空調系統,而且操作方式一樣是觸控,讓車內的科技氛圍更為強烈。

透過CVT無段變速系統的幫助,讓City可以在加速的平順度與油耗反應上更為均衡討喜,加上S運動模式,也能夠提供足夠的加速樂趣。

左右遮陽板內僅設置了基本的梳化鏡,若能夠增加夜間照明功能,對於日常實用性來說會有更適切的提升。

中央扶手內的儲物空間僅能稱做一般,所幸空間的規劃相當方正,讓瑣碎物品的擺置更有彈性。

City全車系均提供有皮質座椅,雖然需要手動調整,不過對於日常使用並不會構成太大的困擾,而且座椅的支撐性還蠻紮實的,長時間乘坐仍相當舒適,駕駛坐姿比想像中來得高一些,因此即便是身材較為嬌小的女性駕駛也能夠獲得足夠的前方視野。

前座門板下方提供有容積不算小的置物區,放置一般保特瓶飲料或者個人隨身物品都相當方便。

駕駛座椅旁則是設置了後廂開啟拉柄。

擁有2600mm軸距長度與適合都會區使用4440mm車長的City,精巧的車身尺碼,實在難以想像其乘坐空間可以設定得如此出色,特別是腿部空間,以一般中等身材的乘客來說,就算要翹腳入座也不成問題,對主要是以都會通勤為主的買家來說,City絕對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

當前後座都坐進身高170公分的乘客時,後座乘客的膝蓋離前座椅背都還有一段明顯的距離,足見City在車室空間規劃上的優勢。

椅背中央可以另行放倒,提供乘客額外的置物空間。

門板上也準備了一處小型儲物區。

後座專屬出風口也會後座乘客帶來更為貼心實用的乘坐感受,特別是對夏季天氣炎熱的台灣市場來說,配置有後座出風口也能夠說服不少重視行路舒適性的家庭買家。

在Honda提供的配件車型上,可以看到專屬迎賓門檻,讓有興趣的車主能夠自行選購。

另外前座椅背上還設有置物掛勾以及托盤,同樣都列為選用配備,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考慮看看。


可依六/四比例分離傾倒的後座椅,讓原本就已經十分充裕的後行李廂得以變換出更為寬闊的儲物空間,對於主要鎖定在家庭用途的買家而言,其空間的彈性變化有著不錯的水準。

只要拉一下後廂上方的拉柄,後座椅就會自行前傾,操作上相當簡便。

行李廂底板下方則擺置了一組備用輪胎與千斤頂等隨車工具組。

雖然小編過去並無試駕前代國產City的經驗,不過City因為與Fit擁有極高的關連性,實際上路前對其加速與動態反應已有較高的預期心理,然而在踩下油門之後,發現City的調性與Fit還是有著明顯的分野,同樣的1.5升引擎動力輸出,配上不同的變速系統之後,所帶給駕駛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全油門下,City會顯得較為溫和,不若現行Fit來得直接敏捷,CVT變速箱恆定高轉運作特性讓加速過程顯得線性平穩,加上全車載滿四名乘客,受到重量的影響,整體加速反應自然是受到些許阻礙,但City並不會有讓人感到動力不足的情況,以日常生活中所會面臨到的各式使用情況來看,如此的動力搭配也算是綽綽有餘了。

由於變速箱的先天特性,City前段的加速力道需要一段等待時間、讓轉速提升後加速感受才會較為明顯,而且比起現行Fit採用的五速自排結構,CVT所具備的平順換檔度也能夠帶來更精緻的行路質感,對於以實用為出發點考量的買家來說,或許這才是他們所關注的重點,加上CVT變速箱的油耗經濟性優勢,少一點加速樂趣,但可換得更出色的油耗數據,這點相信應該大多數消費者都可以接受才是。

延長軸距之後,City在動態反應的設定上,也與Fit有著不同的定位調性,Fit給人的印象就是直接犀利,然而City則是較為從容,它對於路面的掌控能力沒有Fit或者是Civic來得那麼精準,轉向或者車尾的跟進效率都少了一點敏捷的印象,不過很奇妙的是,明明知道City的車身反應稍慢,但整體的流暢度卻還是讓駕駛十分信賴,側傾雖大仍不至於影響彎中的循跡性,只要拿捏好進彎的速度,City一樣可以用沉穩的車身動態劃過彎頂點,整體的協調性依舊有Honda一貫的水準。

雖說底盤的設定讓人直覺City的操控身手不凡,不過其所搭配的節能導向輪胎,並無法提供足夠的彎中抓地力,踏面不過185mm的窄胎,遇到濕滑路面時,就會讓人有些綁手綁腳,進彎前車速需要有效地降低,才不會讓慣性超過輪胎的抓地極限,使得車身軌跡偏離預期行進動線太多,畢竟是定位在一款家庭用車,操控極限或許並非每位駕駛考量的重點,但若是有意提高City的駕控實力,換組輪胎應該會是較為有效的作法。

就以偏向家庭定位的City來說,其行路舒適性相對來看應該可以算是品牌各車型當中表現最討喜的了,舒適但不乏韌性的懸吊,配上高扁平比輪胎,讓傳進車內的瑣碎震動都能被有效抑制,即便是後座乘客也不太會感覺到明顯的跳動感,車室隔音以國產房車等級也算有一定程度的水準,作為一款家庭導向的車款,City的表現相當稱職。

City的重返市場,對於此級國產小型房車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目前確實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能否有效牽制市場常勝軍Toyota Vios還在未定之天,我想除了強化Honda品牌在國產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之外,就消費端來看,也多了一款更有特色的選擇,只是話說回來,City的車格放大、強化許多的實用性配備,可以想像的是未來的定價策略將不容易壓低,City是否可以成功抓住消費者目光,就看定價這步棋要怎麼下了。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