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是挫折,不斷找路很慌亂,找到後又充滿疑惑再繼續找路」,資深媒體人張瑞昌將青春身影寫成「結拜」,也向青春告別。
張瑞昌過去寫過「啊!日本:平成年間的巨變與羈絆」、「現代龍馬何處尋:寫在日本第三次開國前夕」,從歷史角度剖析政治局勢,但這回卻一改嚴肅調性,寫起過往青春紀事。
在「結拜─我的青春追想曲」,張瑞昌重回年少懵懂時光,描寫他的輕狂叛逆、與死黨的結拜情誼,還輕描淡寫當年他心中的「沈佳宜」;這一切起因都是一封給17歲兒子的家書。
張瑞昌表示,大兒子在17歲那年到美國當交換學生,當時他寫了一封信給兒子,卻也想起自己的17歲過往,開啟他在下班後書寫青春紀事,也成為他紓壓的管道。
「結拜」是本散文集,書中分成年少輕狂、親情相繫、江湖見實三單元,是張瑞昌個人回憶,從國中到高中,他的乖違不羈,卻在日後形成璀璨的奇幻成長。
張瑞昌描寫的不只是回憶,也是台灣1970、1980年代的集體記憶,像是「客廳即工廠」、「餐廳秀」、「電玩小蜜蜂」、「搖滾樂與校園民歌」、「地下盜版錄影帶」、「A片性感女神」、「三冠王棒球熱」、「美麗島事件」,以及剛萌芽的反核和環保運動等。
金曲獎今年最佳年度歌曲李宗盛的「山丘」,張瑞昌說很喜歡這首歌,「因為不安而頻頻回首,無知地索求,羞恥於求救,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個山丘」。
歌詞中道盡他的心境,如同年輕時的他雖會逃家打架,但同時也讀尼采、叔本華和王文興,許多在當下無法理解的事情,在翻閱過一座座山丘後,回首過往才了解意義。
張瑞昌說,「我的青春是挫折,不斷找路很慌亂,找到後又充滿疑惑再繼續找路」,時時慌亂疑惑,如今則坦然相信,「生命自己會找到它的出路」,而「結拜」一書則是做為他對青春的告別。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