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內戰爆發已二年多,如何拯救瀕危的經濟,成為另一場艱苦的戰爭。《洛杉磯時報》報導,敘利亞因國內長期衝突,面臨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百業蕭條的困境。人民大排長龍,搶著把手上的敘利亞鎊換成美元,政府卻無法拿出有效對策解決難題,嚴苛的經濟環境也已成為人民道德意識的最大考驗。
過去敘利亞物價低廉、資源充裕又有健保補助,即便收入普通亦能安居樂業,被視為中東最宜人居住的地方之一。如今情勢卻已截然不同,超過兩年的內戰,讓數千家工廠付之一炬,大片國土掌握在不同派系人馬的手中,城鎮與農田都遭毀壞。
多數有關敘利亞的報導,都聚焦於政府軍與叛軍之間的衝突,在此同時,整個國家其實也在與日漸蕭條的經濟奮戰。阿薩德政府雖持續從伊朗與俄羅斯方面得到金援,但多數用以擴充軍隊。敘利亞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深受物價通膨與貨幣貶值所苦。
曾經為敘利亞帶來豐富外匯收入的觀光業現已崩潰。過去曾吸引絡繹不絕遊客的古羅馬遺址、十字軍城堡、奧圖曼市集等遺跡,如今多半化為斷壁頹垣,只剩武裝份子穿梭在瓦礫堆中。
2011年三月,敘利亞鎊對美元的匯率還是47比1,內戰爆發後貨幣急速貶值,至今年三月已跌至300比1。隨後敘國政府為穩定敘鎊貶勢,從日漸減少的現金儲備中挹注數百萬美元進場,匯率卻仍停留在175比1,黑市的匯率則達200比1之高。
根據統計數字,敘利亞的通膨指數在去年已高達50%。但許多大馬士革人民表示,物價在去年漲了二到三倍。近來民眾為準備伊斯蘭教重要節慶「開齋節」購買物資,更能感受到通膨的壓力。
貨物價格高漲、銷售量又減少,儘管有些商家仍願意發揮善心寬待手頭拮据的顧客,卻未必人人都能在動盪的時局中保持良善。在大馬士革老城區開雜貨店與香料店的民眾巴卡表示:「我們以合理價格販賣米與麵餅,但有些人失去了道德觀,想哄抬物價、賺取不義之財。未來敘利亞人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對此感到憂慮。」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