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危機引發美國總統歐巴馬怯於先發制人,消極回應國際危機的疑慮。評論認為,歐巴馬的策略性模糊造成國際領導真空,成了恐怖組織的溫床。
歐巴馬外交主義「有限度用兵,不介入地區事務」的指引,在伊斯蘭國勢力擴張,危及區域安全,美國再陷恐怖攻擊威脅之際,遭批評為未能制敵於先機,導致禍患蔓延;但歐巴馬近期多項公開談話與訪問中,仍堅持消極的平衡外交路線。
美國發動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兵疲馬困,民間厭戰。白宮除了依循民調數字外,歐巴馬深信,美國不該重蹈80年代軍援阿富汗叛軍對抗前蘇聯,其後叛軍成了蓋達(Al-Qaeda)組織前身,發動911攻擊,或軍售伊朗援助尼加拉瓜游擊隊醜聞。
歐巴馬認為這些是「愚蠢的事」,但前國務卿希拉蕊批評「不做愚蠢的事,不是外交政策」。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專欄作家葛森(Michael Gerson)認為,歐巴馬把「策略性模糊」當作美國外交政策中心,他似乎恐懼提出堅定立場,憂心盟友把問題丟給美國,美國若堅定承諾,各國恐怕將搭便車,但這種幕後操盤的手段,錯失先發制人的時機。
葛森指出,伊斯蘭國坐大,記者佛里(JamesFoley)遭殺害,都是策略模糊滋養的後果。
歐巴馬希望盟友多做點事,也反映在亞洲,日本調整有關自衛隊的憲法解釋,朝鮮半島戰時指揮權移交首爾,不過最親近的盟國英國已表明不再踏入中東,歐洲聯盟對制裁俄羅斯也意興闌珊,希拉蕊指出,美國退出,國際領導出現「真空」狀態。
策略性模糊也反映在歐巴馬用人哲學上,國會出身的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與國防部長黑格(ChuckHagel)都是厭戰派。
凱瑞確認佛里遇害後表示,「邪惡存在世上,如今美國再度面對。」黑格說,「伊斯蘭國的威脅,世上前所未見。」聲明中充滿「驚異」,未見實際策略。
葛森表示,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問題,已是歐巴馬怯懦缺乏自信和國際險惡之間的巨大鴻溝。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