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logtrottr
Mobile01熱門文章
 
Don't wait in line!

Buy your movie tickets online. Find reviews, trailers, and more at Fandango.
From our sponsors
精雕細琢 不凡之作‧LEICA T-SYSTEM
May 16th 2014, 01:49


徠卡不論在傳統還是數位時代,一直都是攝影人眼中的精品,而徠卡最大的價值更在於它累積百年的光學技術,早期以旁軸相機(M系列)打開知名度,2009年更推出一款搭配全片幅感光元件的旁軸相機Leica M9,可說是徠卡近年最具代表性的機種,去年改款後的Leica M擁有更便利的操控性,重點是還支援了即時取景以及錄影功能,更符合了現代攝影人的需求。而徠卡近年在數位領域所做的努力可不僅於此,2009年推出全新的X系列(X1),採用不可換鏡頭設計,以APS-C片幅為主並搭配定焦鏡頭,且外型相當有設計感,深受玩家的喜愛,相隔兩年發表的X2規格只稱得上是小改款,並沒有太多的驚喜;不過在去年這個時候徠卡居然推出了一款可變焦的X Vario,小編完全沒料到徠卡會推出這類的產品,原以為會直接宣布無反光鏡機身的消息,話雖如此但X Vario似乎還是受到不少徠卡用戶的青睞,因為它擁有實用的焦段,同時外觀與M系列還真有幾分相似,想不多看幾眼都不行啊!

而本篇的主角「Leica T-System」可說是繼X系列之後的重大突破,因為網路上的謠傳從去年中開始就沒停過,在發表之後總算解開了這個謎團。採用全鋁合金機身以極簡的外型呈現,並搭配支援自動對焦的全新T Lens,讓徠卡的產品線更齊全;Leica T的主要訴求就是簡單、易用且兼具時尚感,以大尺寸的多點觸控螢幕來取代傳統按鍵,也是徠卡第一款內建觸控螢幕的可換鏡相機,對於歷史悠久且跨入數位領域時間較晚的徠卡來說無疑是一大突破,這也是為什麼Leica T會如此受到關注的主因。隨著Leica的發表,同時也有兩顆鏡頭跟著亮相,包括一顆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標準變焦鏡頭,以及大光圈的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定焦鏡頭,而小編也趁著這次機會,同時為這兩顆新鏡做了較詳盡的測試,接著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延伸閱讀:【採訪】LEICA T-SYSTEM 全新登場‧時尚外型同時擁有專業性能!


首先我們來看看Leica T機身的外盒,說實話在相機界也只有徠卡的包裝稱得上是高水準!


外盒上所標記的機身顏色為銀色,同時也預告了黑色機身的存在,至於黑色機身的製程之前小編在採訪文章裡已經有轉述原廠的說法,就是將削切後的鋁合金重新鎔鑄,並加入黑色顏料打造出黑色機身,當然這種說法或許有很多專業人士不認同,不過這的確就是原廠的說法且反覆確認過,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黑色機身入手後也不必擔心意外碰撞而掉漆,因為這塊鋁合金從內到外皆是黑色,真讓人期待黑色機身的到來,預計會在六月左右問世。


頂蓋掀開後周圍的四個面會自動倒下,印象某些高級錶也有類似的設計。


內裡採三層的設計,第一層是Leica的外盒,第二層是說明書及保證書,第三層則是相關配件的收納區。


一般日系相機品牌就算買到機皇等級的機身,也不可能見到這種高密度泡棉來保護相機,只能說買徠卡的消費者要的就是這種fu啊!


徠卡家族的機身材質過去最常見的就屬「鎂鋁合金」,包括Leica M系列與X系列皆是採用同樣的材質,而Leica T則是罕見的使用全鋁合金來鑄造,在徠卡與AUDI DESIGN團隊的合作之下,透過精密的削切程序還得再經由手工打磨才能成就一塊「機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跳轉官方影片來看看那40多分鐘的打磨過程,德國人嚴謹的態度真令人敬佩(如果你從頭到尾看完那部影片我更敬佩)。全鋁合金機身但重量還在可接受範圍內,淨重是339公克,加上電池後約來到384公克;以無反光鏡的機種來說,Leica T的尺寸並不算小,長寬高為134 x 69 x 33(mm),雖然表面並無蒙皮設計,但凸出的握柄讓Leica T也擁有不錯的手感,不需顧慮手滑的問題,當然如果預算夠的話倒是建議加購一條手腕帶,拍照時心裡也比較踏實。


數位化之後的徠卡或許有些跟不上日系大廠的腳步,不過它依然是相機精品的最佳代表,因為國內外許多大明星還是鍾情於它,且Leica M8以前的銀鹽M系列用戶還是大有人在,而這幾年之前也可以看到徠卡的進步,雖然邁進的步伐有限,但卻不容忽視。


機身接環旁的鏡頭釋放鈕不僅可為鏡頭來解鎖,就連機身蓋的拆卸也得按下釋放鈕。


機身正面的右上方設有對焦輔助燈,但我從選單中關閉這功能後,輔助燈還是會亮起,我想這可能跟韌體的版本有關,本篇測試的Leica T韌體還不是Final,所以可能還有些小狀況需要修正,若上市後還出現同樣的問題就得注意了。


感光元件無疑是Leica T最受到關注的項目,或許會有玩家感到納悶,為什麼Leica T只搭載APS-C片幅的感光元件而非Full Frame全片幅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首先要考慮到機身的厚度與尺寸,再來就是產品線容易與M系列重疊,加上Leica T又具備自動對焦能力,很難保證老玩家不會棄守M機身,且到時候一定會有鏡頭轉接的需求,這樣一來等同宣判M鏡頭的時代結束,我想徠卡不會那麼傻;能夠以APS-C片幅加上可換鏡以及自動對焦吸引年輕族群,同時又能兼顧M系列的發展,這才是上上策,畢竟M系列還是徠卡的銷售主力。

Leica T搭載APS-C尺寸的CMOS感光元件,有效畫素來到1630萬,未支援機身防手震,推測與X2、X Vario的那片1620萬畫素感光元件有所不同,應該是全新的設計,另外原廠也將Leica T感光元件的來源列為機密,並未透露是由那個大廠所提供。Leica T接環同時也可以利用Leica M-Adapter M系列鏡頭轉接環,來轉接M系列的鏡頭(具備6-bit接點),且支援自動測光的功能。


Leica T的機頂與機身是一體成型打造而成的,除了「快門/電源鍵」突起之外,其餘均為平整面,同時各位也找不到M系列、X系列那標有快門數值的機頂轉盤,說實話還真有些不習慣;取而代之的是兩顆金屬轉盤,可依照曝光模式的不同來自訂控制的曝光項目。


機身的名稱鑄印在機頂的左上方,如果各位有看官方影片的話,可以發現Leica T的字體顏色還是用針筒手工上色的唷,小編過去在參觀C/N兩家相機工廠時,也有看到同樣的製作過程。


在熱靴座的兩側可以看到雙聲道的收音麥克風,開孔的造型也比X系列要來得有設計感。


全新的熱靴設計,概念與Sony的多介面熱靴類似,過去的電子傳輸埠設在熱靴座的下方(X2、X Vario皆是如此),現在直接將電子接點藏在熱靴裡,也省下了不少空間,螢幕的尺寸也得以放大。這具全新的熱靴座可外接新推出的SF26外接閃光燈,不過出力最大只有GN26,好處是支援TTL閃燈模式,當然用戶也可以外接它牌閃燈,進行單點觸發的補光動作,同時也支援原廠專為Leica T推出的Visoflex電子取景器。


Visoflex電子取景器的價格實在是挺誇張的,因為它要價NT$19,500元,等同是一台微單眼或是入門DSLR含鏡頭的價格,沒辦法...誰叫它是徠卡!原廠並未公佈Visoflex電子取景器的螢幕解析度,但我個人覺得畫素頂多在144萬,因為看起來並沒有Sony那顆XGA OLED清晰且亮度也偏暗,取景器的上方直接設有感應器,可偵測肉眼靠近與否,會自動切換影像的訊號來源,不過切換的速度有待加強;Visoflex電子取景器價格如此高昂還有另一個原因,因為它內建GPS裝置在內,接上它就可以為照片留下完整的經緯度資訊,但無法像部分日系品牌相機同時可保存移動過的軌跡,這點還挺可惜的。


從Visoflex電子取景器的底部我們可以看到它所需要用到的接點有哪些,需要插到底才可以正常運作。


Visoflex電子取景器同時也支援向上90度抬頭,低角度取景或仰拍時可以善用這個優勢。


裝上電子取景器的當下我就在想會不會擋到內閃,看上圖可以發現兩者所剩的距離應該只剩1mm而已,但彼此之間卻又不會影響,不過裝上外燈就沒輒啦!反正也是靠外閃補光,所以也不用大驚小怪的。


上圖是「Leica T + 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大光圈定焦鏡頭 + Visoflex電子取景器」的手持展示,對男生來說大小算是適中,就算接上變焦鏡頭也不會有頭重腳輕的問題。


機頂兩顆轉盤主要用來控制光圈大小與快門速度,不過在光圈先決、快門先決或是P模式下,可依照自己的需求指定另一顆轉盤的功能,例如用來控制曝光補償、感光度...等等。半外露的金屬轉盤與過去全外露轉盤的手感有些差異,全外露轉盤設計如Leica M系列、Leica X系列,它們的轉軸比較緊,反觀Leica T的轉軸比較鬆,操作起來也比較省力。


延續Leica X系列的「快門/電源鍵」設計,不過開關機的速度並不算快,切到開機後再將撥桿往下就可以開啟閃燈。一旁的獨立錄影鍵只要按下隨時都可以進入錄影模式,非常的方便也夠直覺。

從Leica X1開始的閃燈都不支援手動調整補光角度,但造型都十分的有趣,就連Leica T的造型也不例外,垂直伸降直上直下還真符合徠卡的硬派作風。

 
以上是內閃的觸發模式,通常只要拍攝人像我都會設定「慢速同步」,並且視情況調整閃燈的曝光補償,也就是閃燈的出力,最大值只有GN 4.5,接著是內閃開啟前後的人像拍攝範例。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首先這張是閃燈關閉的拍攝範例,曝光參數為 f/4.8、1/80s、ISO 200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接著我們來看看Leica T內閃的表現,內閃伸起後我將閃燈模式設為「慢速同步」,快門按下重複了好幾次,內閃完全不理我...直到我將閃燈模式設為「強制閃燈」才順利使觸發閃燈,雖然是強制閃燈模式,但補光的結果還算是自然,畢竟是直打加上又沒有外加柔光設備,光質還是會有點硬。


在Leica T的機背上我們找不到任何的按鍵,因為全都得透過這塊大型的TFT LCD來完成所有的操作,解析度為3.7吋130萬畫素,這塊液晶螢幕採電容式觸控設計,同時支援多點觸控,視窗右列會出現虛擬的功能選單,一切操作都可藉由觸控來完成。


螢幕上方的小圓孔是用來偵測環境亮度,螢幕會依照環境光線的強弱自動改變螢幕的亮度。


觸擊視窗右列的「工具圖示」會進入主選單,包括了機身所有的相關選單都在這裡,用戶可以單指拖曳選單的方式,將它加入到常用功能選單內,類似智慧型手機的操作方式,可自訂屬於自己的Widget,而這個Widget就是視窗右列的「相機圖示」中進入。

 
左圖是拍攝畫面可切換的相關資訊,雖然有井字構圖線,但還是少了最重要的電子水平儀,對用戶的友善度不夠。右圖是光圈先決下機頂左轉盤可自訂的項目,我是把它自訂為曝光補償,對我來說比較實用,因為感光度只要設在AUTO ISO且自訂上限,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過去德製的徠卡相機中,除了P/A/S/M模式外你找不到其它的拍攝模式,Leica T為了讓攝影新手也能輕易的操作,難得的加入「場景模式」,雖然沒有驚喜之處但至少算是個突破,有Auto可以選擇,意指光圈、快門、感光度都交由機身決定,不過我想會買Leica T的朋友們,資深玩家應該還是佔多數吧!

3
機背以及機身右側就不是金屬材質了,畢竟要至置入電路板以及液晶螢幕。


Leica T另一項特色就它內建大容量的儲存空間,內置16GB的記憶體,另外也相容SD格式(SDHC、SDXC)的儲存媒體,但似乎不支援UHS-I高速傳輸格式,因為以RAW檔拍攝加上連拍容易出現卡彈的情形,當下搭配的記憶卡是Sandisk Extreme Class 10 SDHC(45MB/S)。記憶卡插槽旁設有Micro USB的插槽,可用來傳輸檔案但不支援充電,另外Leica T並沒有影音相關的輸出埠,它並沒有設計HDMI的插槽。


在機身的左側可以看到揚聲器的出孔,接著小編要介紹這獨樹一格的背帶孔。


特殊的背帶孔設計也是Leica T的亮點之一,原廠會附上兩根插銷釋放針,插入背帶孔下方的小孔就可以將背帶孔的金屬塞給逼出,注意那小小的金屬塞可是很容易搞丟唷!千萬要留意。


Leica T的標準配備包括了一條黑色的雙頭矽膠背帶,與選配的背帶材質完全一樣,差別只在於標配的背帶無法調整長度。


這次同時也跟原廠借來了手腕帶,共有黑、白、黃、橘...這四種顏色可選擇。


手腕帶同樣也使用矽膠材質,優點是容易清洗但缺點就是容易黏灰塵。


在選配的背帶上可以看到調整的孔位,用戶可依照自己的需求調整背帶的長度。


SNAP防護前殼同時也有四色可以選擇,這樣的Leica T看起來是不是活潑許多呢?


為了避免Leica T的鋁合金機身刮傷,原廠不僅推出了防護前殼,同時也有FLAP保護套,用來保護機背的3.7吋大螢幕與機頂。


FLAP保護套單純就是夾在機底與防護前殼之間,從包包取出後下掀即可開始拍攝,拍完蓋上就可以放入包包了...不過鏡頭還是外露的。


裝上防護前殼與FLAP保護套都不會影響腳架孔的使用,這點各位可以不用擔心。


機底也是一體成型的鋁合金結構,底部可以看到Leica T的機身型號Typ 701,未來Leica T說不定會跟Leica M一樣要用型號來區隔產品的新舊。


電池的取出方式也很特別,只要推動撥桿電池會彈出,但這時候還是拔不出來,需要再向內輕壓一下電池底座才可將電池取出,因為電池與金屬底座是合在一起,應該是為了電池彈飛而設計的巧思。電池與那一小塊底座是黏在一起的,而材質摸起來應該是鋁合金沒錯。


這顆電池在CIPA的測試標準之下,約可拍攝400張靜態照片,以3.7吋的全觸控螢幕來說,這樣的續航力實在很不錯,小編對此也感到訝異。小編帶出門最多只有一次拍攝300張照片,最終電力還剩下一半,估計Leica T的續航力至少可達到400張沒問題。


本篇的另外兩位主角是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定焦鏡與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變焦鏡,鏡頭的外盒包裝依舊維持著簡約風格。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這顆定焦鏡,兩顆鏡頭的鏡頭蓋皆採用內夾式設計,遮光罩不論是正裝還是反裝都可以順利蓋上。


在Leica T的採訪文章內小編曾提到,原廠表示這顆定焦鏡的表現足以與Leica APO-Summicron-M 50mm f/2.0 ASPH Lens相提並論,雖然小編沒機會試用到那顆要價NT$250,000元的神鏡,但抱持著實驗精神,小編針對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也做了不少測試。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以上是「23mm f/2 定焦鏡」以 f/2、1/1250s、ISO 100 所拍攝的照片,此時的最近對焦距離已經來到極限,各位可以點擊大圖來看看開放光圈的銳利度,好在這顆鏡頭在光圈全開時並沒有二線性的情況。


鏡頭的口徑為52mm,這尺寸的保護鏡或偏光鏡單價也不會太高,鏡身材質為塑膠但採黑色陽極處理,原廠也表示未來並不打算推出銀色鏡身,也因為本體是塑膠所以重量也只有186公克(含遮光罩)。鏡身配有手動對焦環,且支援全時手動對焦,我想是為了縮小體積也未加入對焦指示窗。


這兩顆新鏡皆為德國設計、日本製造,雖然不知道是給哪間鏡頭廠代工,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並非松下。


「23mm f/2 定焦鏡」鏡頭接環為金屬材質,光學結構為六群九枚,內含一片非球面鏡片,最大光圈f/2、最小光圈為f/16;鏡頭實體焦長為23mm,需乘上1.5倍才是等效焦長,最近對焦距離僅30公分,放大倍率只有0.079x,由此可知近拍可不是它的強項。


隨鏡會附上筒形遮光罩,材質同樣是塑膠。


上圖是Leica T接上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定焦鏡的範例,再來就是一連串的鏡頭測試了,首先來看看各級光圈的畫質表現吧。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測試過程均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關閉電子防手震(光圈先決、ISO 100、23mm)
從上面的表現來看,f/2其實就已經是工作光圈了,只是邊緣畫質明顯比較軟,當光圈縮到f/8的時候中央及邊緣的畫質都是各級光圈中表現最棒的;若是拍人物、特寫的話我還是會選擇以開放光圈來作業,拍攝風景時才會縮光圈拍攝,目的就是要提升邊緣畫質的銳利度。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2、1/400s、ISO 100、23mm。
開放光圈利不利就來看看這張人像範例吧!小編裁切影像中央也就是MD眼睛的區域。


相信那根根分明的眼睫毛,以及皮膚上清晰的紋理已經告訴你答案了!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雖然在官方的資料中找不到Leica Summicron-T 23mm f/2 ASPH.任何有關於低色散鏡片或是特殊鍍膜的資料,但實際上都有提供,只不過原廠並未特別強調,所以小編也只能以實測的表現來下結論,耀光的情形並不嚴重,且要在特定角度才會出現;再來要檢視色差的情形,使用開放光圈拍攝時只要反差稍大,很容易就會出現紫邊,縮光圈雖然可以改善,但要縮到f/5.6以後才看得出差異,這跟預期表現似乎也差太多了些,畢竟它的售價並不便宜。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雖然只有使用一枚非球面鏡片,但球面像差的改善就已經非常的顯著,畫面四周的變形程度只能說是微乎其微。


緊接著是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變焦鏡頭的介紹,乘上1.5倍後等效焦長來到27-84mm,但實際在拍攝的時候,廣角端給我的透視感頂多只有30mm吧!不知道廣角端是否有被灌水;最大光圈為f/3.5(W)-5.6(T),說實話這樣的光圈值加上不是恆定光圈設計,在微光室內很容易就會被迫提高感光度或是低於安全快門拍攝。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這顆鏡頭就算是縮光圈依舊能獲得漂亮的圓形散景,拍攝當下的曝光參數為 f/5.6、1/160s、ISO 125、56mm


鏡頭的口徑同為52mm與「23mm f/2定焦鏡」相同,「18-56mm變焦鏡」的變焦手感算是相當的平順,不知道算不算是新鏡的蜜月期,採外變焦內對焦的設計,對焦時筒身並不會旋轉,鏡身本體的用料及塗裝也與「23mm f/2定焦鏡」一樣。


這顆鏡頭同樣是日本製造。


鏡頭的光學結構為七群十枚,內含兩枚非球面鏡片,最小光圈同為f/16,廣角端的最近對焦距離是30公分、望遠端的最近對焦距離是45公分,56mm時的放大倍率來到0.13倍。


隨鏡附贈的遮光罩為蓮花型,鏡頭含遮光罩的重量為186公克。


上圖是Leica T接上LEICA VARIO-ELMAR-T 18–56 mm f/3.5–5.6 ASPH.變焦鏡頭的範例,同時可以參考廣角端與望遠端的鏡身變化,再來又要進入殘酷的畫質測試了!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測試過程均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關閉電子防手震(光圈先決、ISO 100、18mm)
首先來瞧瞧廣角端的畫質,從f/3.5開始中央畫質就很不錯了,大概從f/14開始衰退,而邊緣畫質則是到f/14看起來才稍有起色,建議還是別抱持著太大期待;論畫質這顆鏡頭實在沒什麼吸引力,但它又是T Lens目前唯一的變焦鏡頭,如果要投入Leica T懷抱的話,不是選它就是咬牙入手單價更高的「23mm f/2定焦鏡」,但只能靠雙腳變焦...這種情況真是讓人兩難啊。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f3.5、1/50s、ISO 1000、18mm。
同樣來檢視影像中央的畫質,裁切區域同樣設定在MD眼睛的部位。


檢視眼睛睫毛、眉毛、皮膚紋理的部分,銳利度依舊是可圈可點。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測試過程均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關閉電子防手震(光圈先決、ISO 100、56mm)
前面廣角端的畫質看完後,再來是望遠端的畫質比較,f/5.6-f/8的中央畫質較利表現也較為接近,邊緣畫質則是由f/8-f/11勝出,整體來說「18-56mm變焦鏡」在望遠端的邊緣畫質要比廣角端出色,如果要拍攝風景的話,建議可以用望遠端來拍攝。


附加壓縮檔: 原圖打包下載
「18-56mm變焦鏡」同樣擁有特殊鍍膜以及低色散鏡片,只是原廠並未公佈詳細資料,從測試的結果中可以得知耀光及鬼影的情形並不嚴重,就算縮光圈影響也不大;色差的抑制則是明顯比「23mm f/2定焦鏡」出色,f/5開始的紫邊情形就已經很輕微,光圈縮到f/10之後就再也看不到紫邊出現了。


18mm【按下檢視原始大圖】、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內含兩枚非球面鏡片,廣角端的球狀變形程度非常的輕微,觀察邊角的線條即可得知,另外56mm望遠端則是完全沒有變形的問題,各位可以放心。

★ Leica T 操作/觸控示範

[embedded content]
▲在看完機身的介紹後,可以參考小編所錄製的這段影片,裡頭有開關機速度、機頂轉盤的靈敏度、觸控的反應、選單的操作/設定、瀏覽照片的方式 ...等等。而優缺點這部分我會一併在文末提出。
★ RAW檔的寬容度表現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這次在室外拍攝MD恰巧都是遇到陰天,加上我都是用自然光拍攝,只要是光線從側面打在MD臉上,很明顯就會出現高光過曝的情形且斷階有點嚴重,而這種照片當然是不合格的,當下我是以JPG+RAW來拍攝,將RAW檔匯入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之後,終於有救了...各位可以看看調整後的結果。


首先要降低「亮部」及「白色」的數值,再來降低「曝光度」與「對比」,這下子MD臉上原本高光過曝的情形也獲得了改善,原本過曝約2.0EV的照片終於救回來了。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為什麼我要特別強調Leica T的RAW檔優勢呢?因為在測試的這段期間,我覺得Leica T直出的JPG寬容度很低,也就是說反差稍微大一些,就容易出現斷階的情形;反正Adobe Photoshop Lightroom是原廠附贈的正式版,後製的空間也比較大,所以建議大家盡可能以RAW或RAW+JPG拍攝比較保險,畢竟很多畫面錯過就不會再出現了。

★ 自動對焦模式

 
Leica T的自動對焦系統跟日系品牌相比還是有段差距,「單點」對焦雖然可以自訂對焦位置,但對焦框的大小無法調整、「觸控AF」指的當然就是觸擊螢幕來指定對焦點囉,但每當快門釋放後你就得重新觸擊螢幕來選擇對焦點,就算你不想改變對焦框的位置,你還是得要再觸擊一次,這限制實在很無言...另外「觸控AF」無法同步釋放快門,釋放快門還是必須利用機頂的快門鍵。以下提供兩顆鏡頭的自動對焦速度示範影片。

[embedded content]
Leica Vario Elmar T 18--56 mm f3 5--5 6 ASPH 在廣角端與望遠端的AF速度不會差太多,與日系品牌的微單眼(非混合式對焦系統)相比的話,也不見得會輸唷。

[embedded content]
看完 Leica Summicron T 23mm f2 ASPH 的AF速度後,感覺上似乎比變焦鏡要慢一些些。

★ 底片模式

 
底片模式依然是過去常見的這五種,反差、銳利度、飽和度也有五級強弱可微調。過去拿到X系列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底片模式」設定為艷麗,其它像是銳利度、飽和度、反差這幾項維持預設值即可,但Leica T在色彩的調教上似乎與X系列有所不同,Leica T的「豔麗」表現過於濃郁,拍攝人像或食物的話稍不留意可能會失真,建議用「豔麗」拍攝人像時,適時的提高0.7EV~1.3EV能夠使膚色變得討喜許多;「自然」的色彩則是過於平淡,我幾乎沒再用。後來發現用「標準」然後銳利度、飽和度、反差這幾項各加一,就滿適合拍攝食物及人像,但為時已晚...因為我前面一堆測試樣本都是用「豔麗」底片模式拍攝;黑白/高對比則是我唯一會選擇的黑白模式,對我來說比較容易突顯主題。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底片模式:標準+1+1+1)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底片模式:豔麗)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底片模式:自然)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底片模式:黑白/高對比)

★ 各級感光度表現

 
Leica T的感光度範圍從ISO 100~12500,選單內找不到雜訊抑制的相關設定,推測應該是自動開啟;自動ISO模式下可以自訂快門速度上限以及最高感光度,在沒有光學防手震的輔助下,變焦鏡我會建議將快門速度設定在1/125s以上,定焦鏡則是在1/80s以上比較不會出現手震情形,以下是各級感光度的表現。

附加壓縮檔: JPG-原圖打包下載 RAW-原圖打包下載
▲測試環境:微光室內、光圈先決、手動對焦、底片模式:標準、上腳架、倒數計時拍攝。

Leica T採用全新感光元件,從上圖來看ISO 800才有輕微的雜訊出現,但ISO 3200雜訊明顯激增,不過毛球的細節還是可以清楚的辨識;若是以工作值來看大概落在ISO 800-1600,堪用值約在ISO 3200-6400,表現跟Leica X Vario差不多。
★ 錄影表現

[embedded content]
▲Leica T在錄影時會進行自動對焦,對焦的過程算是平順,不會有拉風箱的問題且對焦時也很寧靜。影片格式有1080p與720p可以選擇,每秒可記錄的張數均為30張,影片格式為MPEG4且支援立體聲收音,錄影途中無法調整曝光參數,就只能以全自動模式來作業,此時觸控AF也派不上用場,限制相當的多。

[embedded content]
▲影片的畫質算是普普,畢竟這部分並非徠卡的強項,但對於生活記錄來說可是綽綽有餘。

☆ Leica T‧整體感受與使用心得

寫著寫著又來到了結語的部分,每回測試徠卡相機最頭疼就是收尾了,因為徠卡賣的不只是相機還包括了品味,用性價比去看待它是其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會酸的依然會酸,會買的根本不會計較它的售價,自從徠卡數位化之後這已經是每提必戰的話題,還是希望大家理性回文。其實從Leica M的進步到Leica X Vario的推出,都可以看出徠卡在數位影像產品上的積極度,百年徠卡也想要自我突破,在日系微單眼早已佔據市場的同時才推出Leica T,已經可以想到徠卡要超越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己,以電子性能來說短時間要達到日系廠水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徠卡還是從最在行的外型下手,打造出那麼有設計感的鋁合金機身,且大小也適合手掌較大的歐美人士握持,並不是一昧的追求輕薄短小。

市面上主打操作簡易的微單眼也不在少數,但Leica T的拍攝模式的確就是那麼少,重點是以全觸控螢幕來取代複雜的按鍵及撥桿,目的就是讓早已習慣智慧型手機操作的用戶也能輕易上手,對選單不會有排斥感,只是觸控的反應有待加強。跟著Leica T推出的這兩顆新鏡從中央畫質來看,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唯獨邊緣畫質稍嫌鬆散,且定焦鏡對於色差的抑制則是明顯不足,否則從耀光、及球面像差的測試來看,還稱得上是出色,只不過昂貴的定價導致它也容易被以高標準來看待,這是無可避免的。


我自己在使用Leica T時還挑戰過滿多題材的,接著跟各位分享一下,例如拍MD的時候我會建議直接用人臉辨識,因為先對焦後構圖或觸控對焦都沒有比較好用、室內微光場景若要手持拍攝,建議還是用大光圈定焦鏡作業會比較妥當,且要注意安全快門,因為機身與鏡頭都不支援光學防手震、街拍的時候可以善用豔麗及黑白/高對比的底片模式、可以更容易凸顯主題;一般的生活隨拍都還算是夠用,但想要用來拍攝奔跑中的孩童或是寵物貓狗,那我建議你還是考慮別台吧!Leica T雖然支援自動對焦,但它還是適合慢慢拍。原廠在不久之後有計畫推出超廣角變焦鏡,與中望遠的變焦鏡頭,預計會在下半年的Photokina發表然後隔年上市,目前Leica T僅有兩顆鏡頭線上,相信一定直接影響到買氣,畢竟有M鏡頭的用戶也不一定會願意投資在Leica T機身上,因為A7/A7R加上轉接環會是更划算的選擇,而且焦段還不會被閹割,而Leica T-System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小編也還挺好奇的,但還是抱持了樂觀的態度,畢竟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嘛!

值得讚賞的部份
◎ 機身以一體成型的鋁合金打造而成。
◎ 內建16GB的記憶體空間。
◎ 機背的3.7吋電容式觸控螢幕支援多點觸控。
◎ 高感光度的表現還不錯,ISO 1600可視為工作值。
◎ 推出的這兩顆新鏡頭,開放光圈的中央畫質都很銳利。
◎ 原廠鋰電池擁有400張的拍攝續航力。

可以改進的部份
◎ 釋放快門後會強制檢視照片,沒有關閉的選項。
◎ 以JPG拍攝若遇到反差稍大的環境,照片明暗處容易發生斷階的情況。
◎ 觸控螢幕的靈敏度有待加強。
◎ 手動對焦時螢幕僅可針對畫面中央放大,且不支援峰值對焦。
◎ 錄影的同時無法調整曝光參數,僅支援自動模式。
◎ 以RAW檔連拍時寫入的速度過慢。
◎ 沒有連續自動對焦的功能。
◎ 鏡頭與機身都未內建光學防手震。

☆ Leica T‧實拍樣本(機身直出無後製)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18-56mm)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23mm f/2)

PS.因為本文所使用的Leica T韌體還不是Final版,所以在部分操作上以及文中所提到的問題有可能會在上市後獲得修正,一切結果還是以市售版本為主,建議入手前可至旗艦店先試玩再決定入手與否;而未來就算更新韌體也不會改變成像品質,所以請放心參考本篇的實拍樣本,謝謝各位。

☆ 小惡魔回文贈獎活動


這次的獎品是徠卡金屬名片盒,同時也可以用來收納SD記憶卡。

1.抽獎辦法:只要回覆你對本篇文章的看法即可(請針對主題討論,否則將不具資格)
2.回覆截止日時間:即刻起至2014/05/23 AM10:00
3.抽獎日期:2014/05/26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hhsawmq8x63w 的頭像
    qhhsawmq8x63w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qhhsawmq8x63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